[兰州大学报]微宏观两条腿走路 硬软件双轨道运行——生命科学学-澳门银银河官方网

 [兰州大学报]微宏观两条腿走路 硬软件双轨道运行——生命科学学-澳门银银河官方网

学院新闻

当前位置: 澳门银银河官方网 >

[兰州大学报]微宏观两条腿走路 硬软件双轨道运行——生命科学学

日期: 2011-07-02 阅读:

甘肃地处我国西北部,位于世界著名的青藏高原、黄土高原、温带沙漠以及黄河上游生态脆弱区的交汇地带,形成了寒冷、干旱、盐碱、强辐射等多种自然环境,这些都为兰州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的研究者们提供了丰富的科研内容。不久前从美国归国来校任教的李祥锴教授,曾高兴的向记者提起自己的领域:“兰州周边地区环境多样,微生物群落结构也相应独特,是环境微生物学研究的一块宝地。”

学科建设“有山有峰”,突出重点学科,注重全面发展

生命科学学院在学科建设和学科点的发展上,一直很重视强势学科与弱势学科之间的均衡发展。在2007年的教育部重点学科评估中,生态学、植物学国家重点学科均在全国高校中排名第四,植物学与动物学esi国际排名top1%。近年来,学院又新增了两个教育部“长江学者和创新团队发展计划”创新团队,1个教育部、国家外国专家局寒旱生态学创新引智基地,新增3个二级学科博士点、2个硕士点、以及林学一级学科硕士点。在宏观方面,干旱与草地生态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在近期教育部组织的评估中获得优秀。在微观方面,黎家院长团队在植物油菜素内酯信号传导及类受体激酶生物学功能研究领域,侯岁稳教授团队在植物表皮细胞发育领域,武一教授团队在蛋白质结构与功能研究领域,杨金波教授团队在癌症发生机理领域,邱全胜教授团队在植物跨膜离子转运和生物膜融合领域等都取得了一系列重要的阶段性成果。

院长黎家教授表示:“我们希望在加强学院传统强势学科发展的前提下,兼顾其他学科发展,把现有分散的学科进行合理整合,在整体发展良好的情况下寻找个体优势,最终形成一种‘有山有峰’的格局。”按照黎家院长的看法,“所处西北复杂的生态环境和独特的生物资源,可以帮助我们做西部文章,来探索恶劣环境下的生命活动规律”。然而,做西部文章并非仅仅将研究局限在西部特色上。他说:“我们一直希望在科研方面,必须同时把握国际性前沿科技和地方性研究特色,注重宏观和微观研究领域的均衡发展;在做好西部特色的同时,更要紧紧围绕国际上普遍关注的基本生命科学问题。只有这样才能既牢牢把握国家对西部特有研究项目的支持,又能在有些国际前沿领域做出高影响力的科研成果,并在一流的国际刊物上发表,从而更有效地增强兰州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在国际舞台上的能见度。”这样的理念,也深得学院老师们的赞同。冯虎元副院长认为:“学校是人才培养和输出的地方,在科研上保持强势学科的优势,扶持弱势学科的发展,逐步缩小差距,避免落差太大,也是人才培养的需要。” 致力于环境微生物研究领域的李祥锴教授也认为,“科研关键在于个人的努力,我们的微生物学虽然是相对弱势的学科,但仍然希望能通过我们自身的努力和学院平台的建设,将该学科发展得更好。”

曾在黎家美国实验室工作过并与黎家教授一起回国的苟小平教授,将学院的二级学科研究方向的建设比喻成“山”,一级学科和强势学科看作为“峰”,并指出这种强势与弱势学科的发展格局,是出于对中国当今实际情况的考虑。具有8年留学经历的他,看到了中国高校在国际上并不具备雄厚的竞争力,因此,他表示:“在这样的情况下,我们可以在总体发展的前提下,先选择一部分有特色、有积淀的学科,达到或者赶上国际先进水平,更有助于提高学院和学校的声誉。” 面对学科建设为科研创新带来的动力和养分,苟小平教授说,只有学科发展得好,才能吸引到更多的老师,投入更多的设备和环境建设,从而吸引到更多的优秀生源,这样的循环发展,能为整个学院带来发展的动力。

人才队伍建设有声有色,为科研创新作支撑

2008年,当兰州大学面向全球招聘生命科学学院院长的消息传到大洋彼岸的美国后,怀着对母校的深厚感情和想为祖国科研事业作点贡献的心情,黎家教授便下决心参加这次竞聘。而且在竞聘成功后,在征得夫人和孩子的理解和支持下,随即放弃了美国大学的终身教授职位,退去了美国自然科学基金未来几年的研究经费,关闭了自己在俄克拉荷马大学的实验室,毅然全职来到兰大任生命科学学院院长。而苟小平教授也在他的鼓励下,抱着为祖国做点贡献的想法,和夫人易静副教授一同来到兰大,扎根西北。

就这样,在“十一五”规划期间,生命科学学院通过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兰州大学“萃英人才建设计划”等从国外引进了黎家、邱全胜、杨金波、苟小平、李祥锴、张胜祥等一大批中青年学科带头人及学术骨干,在5年内新增“长江学者”特聘教授5名,国家自然科学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3人,聘任“萃英”特聘教授7名,新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11人。这些优秀教师放弃了国外优厚的生活条件来到兰大,又很快地融入生命院科研团队的氛围中,在西北这块土地上发挥自己的才干。

在人才队伍的建设方面,学院还提出了引进与培养并重的严格要求,并有计划地加强青年教师的培养。侯岁稳副院长介绍:“现在每次引进人才都是根据学院整体发展的需求而定,不仅仅注重人才的层次和质量;为了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教师队伍,在引进时也注重请来‘外来户’,尽量外聘,避免近亲繁殖。”这些举措极大地提高了学院教师队伍结构的合理性。

经过多年的引进和培养,生命科学学院的教师中,具有博士学位和正在攻读博士学位的占教师总数的96%以上,具有一年以上海外学习经历的占教师总数的70%,一大批中青年教师已经成长为国内外生物学领域的知名学者,为科研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人才储备。

硬件平台逐步完善,为科研发展提供保障

在生命科学实验中心还未建立之前,学院科研设备主要分布在一些老师的实验室中,由于个人经费的有限与分散,导致设备陈旧而落后,使用率也不高。2009年,生命科学学院将学院“211工程”三期建设项目“逆境植物学”的全部资金700万元人民币,先后投入了实验中心的筹建。“这个平台的建设,就是希望将学院老师的资源进行整合,实现研究资源和信息的互通有无,让所有的老师都参与进来,而不再进行条款分割”,苟小平老师这样回忆当初学院筹建平台的初衷。

在实验中心筹备初期,为了保证有限的资金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利用,学院首先引进了一批中低档和使用频率较高的仪器。这些普通仪器,立刻受到了老师们的亲睐,平台运转机制也开始发展起来。随着平台机制的不断成熟,学院将逐步加大对实验中心的投入,分批购置多批大型仪器,如双光子激光共聚焦显微镜、电子显微镜、扫描电镜、高级荧光显微镜和细胞成像系统等等。

借鉴这种国外的建设和管理模式,生命科学实验中心平台迅速建立起来,“现在全院的科研团队和教师都可以使用这个平台上的仪器设备,经费有限的老师也可以利用这个共享平台来做研究了”,负责管理实验中心的侯岁稳副院长说,“这样的共享平台不仅给资深的、有名望的教授带来了帮助,更是给那些年轻教师们提供了方便,因为他们可以将有限的项目资金更多地投入到科研中去。”

“建设更多的有效科研载体”

回顾生命科学学院发展的这几年,老师们脸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这一阶段性成果的取得,被很多老师归功于“综合实力的增强”。

据黎家院长介绍,生命科学学院在宏观领域已有较好的科研载体,目前拥有干旱与草地生态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但微观领域也需要积极地去建设,目前学院正在积极申请细胞活动与逆境适应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并希望将其打造成为生命科学学院其他学科和科研团队依靠的载体,以团队作战方式,凝聚学院的资源进行科学研究,逐步得到国内和国际同行的认可。此外,黎家院长还表示,在“十二五”建设期间,学院将综合自身实力,逐步形成生态学、植物与细胞生物学、动物学与生物医学三大学科群。以后这三大学科群都将逐步被打造成既有一定交叉又相对独立的有效科研载体。他说:“做出这样的规划,是综合考虑了兰州大学生命科学学院传统优势学科和今后可拓展的新的研究方向,在保持和继承传统学科发展优势的前提下,进行资源整合能凸显学院在这三大研究领域的已有实力和优势,比较容易将它们做大、做强,得到国内外同行的全面认可。”

有效地去创新已经成为生命科学学院科研发展中的重大课题。目前,学院党政领导班子正集思广益,致力于整合学院资源,通过大力引进和培养学术领军人物,建设以学术大师为核心的创新团队,提升学院在生命科学核心研究领域的自主创新能力,培养拔尖创新人才,将生命科学学院建设成国际知名的高水平研究型学院。 (本报记者 张北辰 学通社记者 熊晓艳)

(《兰州大学报》2011年6月15日第808期)

网站地图